房颤:了解心房颤动及其健康影响
房颤,即心房颤动,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,表现为心房失去正常的有序运动,出现不规律的颤动。正常情况下,心脏跳动由窦房结发出电信号,通过有序的传导至心房和心室,使心脏有规律地收缩和舒张。然而,在房颤发生时,心房内部的多个异位起搏点会发出快速且不规律的电冲动,从而使心房无法协调地进行收缩,其频率高达每分钟350至600次。对于患者而言,房颤可能导致心悸、胸闷、气短、头晕、乏力等多种症状,严重时甚至会引发昏厥。房颤的病因相对复杂,通常涉及多个因素。心血管疾病是常见的诱因,例如冠心病、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的血管狭窄或阻塞,会使心肌供血不足,引发电生理紊乱,从而增加房颤发生的风险。心肌病,如扩张型和肥厚型心肌病,也会改变心肌的结构与功能,影响心脏电活动的正常传导,进而诱发房颤。
另外,心脏瓣膜病,如风湿性心脏病、二尖瓣狭窄或关闭不全,能导致心房压力升高和心房扩张,促使房颤发生。长期高血压则增加心脏的负担,使左心室肥厚和左心房扩大,心房肌细胞的重塑导致电生理稳定性下降,从而容易引发房颤。此外,不良的生活习惯,如过量饮酒、吸烟、过度劳累和情绪激动,也是增加房颤风险的重要因素。